“比如猫粮,定金是70元,叠加了店铺优惠、跨店满减、红包后,最终实付款是321.41元。但22日同一个链接同一个商品,直接购买的价格是308.31元。护肤品也是一样,预售券后实付款是1535.95元,直接购买的价格是1523.64元。”小林仔细对比了自己购物车里的多个已支付定金的预售产品,均发现预售价格反而更贵。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中消协发布的《2023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十大消费投诉热点”的第一条就是“电商平台预售模式亟待规范”,其中发布了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存在的五大问题,比如“最低价”宣传不属实,商家宣传预售商品的价格为活动期间最低价,但消费者付完尾款却发现商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预售商品不价保,经营者在预售时承诺商品全程价保,预售结束后又通过发放优惠券或补贴的形式变相降价,并以补贴或优惠券不参加价保为由拒绝价保。
有用户发帖称,“好久没参加双十一活动了,本来想买一双鞋,提前领券、付定金130元、付尾款870元,总价1000元。付尾款的时候觉得价格不对劲,然后关了付款页面,重新点击产品链接,显示直接购买价格居然只要895元,只能把原本预售付尾款再退款。”
从10月14日晚8点至10月21日下午6点,用户可以支付定金,参与预售产品的优惠活动。在定金期结束后,预售商品则无法再支付定金,只能直接购买。而此前支付定金的用户,则需要在10月21日晚8点至10月24日晚12点前的“尾款期”,为下定金的产品支付剩余尾款,如果在该期限内未支付,定金将无法退还。
在“双十一”开始之前,来自广东的消费者小林已经观望了很久,预售开启当晚就下定金购买了猫粮、护肤品、日用品等。“我觉得预售肯定是比后面的活动更便宜的,毕竟又要下定金,又要付尾款什么的。”
此外,还有不少用户反映称,虽然预售产品有价保,但在申请价保退差价时被商家拒绝。“我提供了预售产品和直接购买的截图,很明显,直接购买比我预售买的便宜了50块钱,但客服说系统计算无差价,因为有一些满减不算,所以不能退差价。”该用户表示,联系淘宝客服也没得到解决,最终只能退款重买。
澎湃新闻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注意到,已经有不少用户发预售前后实付价的对比图,确实出现了直接购买价更低的情况。这被指十分“伤感情”,“凑满减、下定金,再定好闹钟提醒自己付尾款,结果一通操作下来还贵了几十块钱,又得再退款重新买,预售的意义何在?”
针对上述情况,10月27日,澎湃新闻记者联系天猫平台,该平台客服人员表示,如果出现预售价格比实际下单更贵的情况,建议用户退款,重新下单购买。对于为何会出现预售产品反而价格更贵的情况?记者多次询问,客服并未正面回答,仅表示“平台在此向您表达真诚的歉意,一定会尽量完善各种功能”。
按照天猫发布的“双十一”活动消费者规则,本次“双十一”主要分为官方预售和现货售卖两种活动形式。第一波预售活动开启于10月14日晚上8点,也是天猫2024年“双十一”的第一轮活动,备受消费者关注。
根据天猫发布的数据,在10月14日晚8点第一波预售开启的10分钟内,美妆行业13个品牌相继破亿,前30分钟破亿品牌达20个。首小时内,125个服饰品牌成交额相比去年“双十一”预售首日翻倍,数码3C行业42个品牌成交相比去年预售首日翻倍,首次参加天猫“双十一”预售的新品牌最高增幅达710%。
10月22日,小林按时在平台上支付此前下定金的预售产品尾款,然而在支付尾款后她无意点开了商品链接,发现10月22日(非预售期)直接购买商品的价格竟然更便宜。
但首波预售一片火爆的背后,退定金的用户也不在少数。有博主发文称:“10月21日晚8点本是天猫‘双十一’预售活动付尾款的日子,却遭到了大量用户(不付尾款)退定金的情况,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形成了退定金攻略,大量用户分享如何退定金步骤,互相支招。”
虽然涉及商品预售后价格涨幅大多在1元-150元之间,涨幅不大,但这种情况让消费者很气愤,“我们当时付定金不就是为了省钱吗?现在付了定金比直接买还贵几十块钱,预售还有什么意义?”还有用户质疑该行为是平台为了“双十一销售数据好看”,故意将预售价格提高,强迫用户退款后二次下单购买。
但预售产品的定金不可退,只有支付尾款后才可以申请全额退款。小林只能先将预售的订单全部支付尾款,再统一申请退款,然后重新下单购买。“消费者折腾来折腾去,付了定金的预售反而更贵,真是妥妥的割韭菜。”
ag平台集团官网10月14日晚8点,天猫率先推出“双十一”的第一波预售预热活动,比去年提前了10天。与此同时,各大平台的直播主播也同步开启了“双十一”预售活动。然而,不少消费者投诉质疑称,天猫“双十一”预售产品比直接购买更贵、预售结束后立刻降价,“尾款人”变“韭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