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广深港高铁、广汕高铁和汕汕高相继建成通车,已经成为“轨道上的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已基本成为现实。此后随着新线路、新站点、新设备和新票制的先后施行,大湾区“双城生活”从理想变成现实。以香港和深圳为例,往返香港西九龙站和深圳福田站的班次由每日38班增至63班,往返深圳北站的班次更是增加了近3倍,达到140班。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它对于深港联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吸引国际科技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开展国际协同创新,进一步增强深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支持香港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中,粤港澳大湾区共有63家独角兽登榜;2017-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公开总量176.90万件,复合增长率21.74%,位列四大湾区首位。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关键交通枢纽——深中通道项目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今年6月底具备通车条件,它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全长约24公里,全线桥梁工程总长约17公里。其中深中大桥是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2826米,主跨1666米,两座主塔各高270米,桥面距离海面高度91米,通航净空高度达76.5米。大桥两个锚碇各采用两个外径65米的8字形地连墙基础,单个锚碇总重量约100万吨。
5月24日,2024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谈起大湾区建设也很感叹说,小时候,他随爸妈从香港到中山要一天的时间,现在自己带孩子去中山,1小时就能到达。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群,以大湾区9市统计数据显示,2019—2023年大湾区9市进出口达到37.34万亿元。其中,出口23.37万亿元;进口13.97万亿元,进出口均占同期广东外贸的95%以上。
过去五年,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期,广州、深圳、香港、东莞和佛山,几乎都是GDP超万亿的城市,如此体量经济的城市群在扎堆,无形中造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这个5.6万平方公里、覆盖约8600万人口世界级湾区,正在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足见它的开放程度和经济活力。
5年来,以横琴、前海、南沙以及河套四大平台为引擎,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雏形渐显,科技力量茁壮成长,大湾区已跻身世界最重要科创中心。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并提出到2035年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的目标。
香港、澳门与内地形成了“双向奔赴”的景象。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截至2024年5月21日,今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27.7%,再创口岸开通以来的新高。
《规划纲要》的公布开启了大湾区建设的序幕。5年来,不断涌现推进两岸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起,一座又一座跨海大桥,一条条城际铁路拔地而起,串联起珠江口东西的城市群。
乐区科技(Locolla)创始人程俊豪是一名香港青年。他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创业者,他的公司主要做有关电动助力单车的产品,因此涉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方面的研发。目前他已在河套设立研发中心,原因很简单,这里已经在科研资源丰富、物流便利和政策扶持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我现在往返香港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经常还能赶得上和家人吃晚饭,车票也不贵。” 香港居民曾静宜对澎湃新闻称,她的生活因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而改变。
“经过5年努力,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展望未来广东省将携手港澳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大湾区。”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发言时称。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副总裁庄哲义认为,河套具有地理优势、法制优势和资金优势。香港的科研成果如果要落地,大湾区拥有更多的客户,而河套则提供了便利的物流配套。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当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开通仪式时强调,“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值得一提的是,经港珠澳大桥进行“一程多站”式旅游人数也持续成长。今年以来,伴随国家移民管理局扩大了免签国家的范围,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作为内地唯一与香港国际机场陆路直达的口岸,已有超15.8万人次外籍旅客经此入出内地商务交流和旅游观光,同比增长412.6%。其中,外国旅游团超过600个,同比增长300%。
“如果在其他地方设立研发中心,有些电子零件可能无法两地互通,后续的维护和升级都很麻烦。而落地河套,不仅可以补上香港硬件上的缺点,还可以利用大湾区的科研资源,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产品上面。”程俊豪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创新指数,在全球前100个集群当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4年蝉联全球第2位;香港在全球13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7位,亚洲第5位;广州在《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深圳2023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新增1000家以上,达到了2.4万家。
最让外界意外的是澳门,它正在不断摆脱对博彩业的单一依赖。2024年第一季度,横琴粤澳合作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2.2%、8.0%,高端制造拉动作用明显。这也意味着无数集成电路,此前回澳门难以找到对口工作的青年,横琴则是重要的创业之地。
大湾区11座城市,新地标不断涌现,广州塔、深圳春笋大厦、香港中银大厦、澳门塔……它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海之滨。
这说明大湾区已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创业沃土,它让无数内地、香港和澳门年轻人看见了机遇,凭借自身的拼劲,才催生了许多从无到有的科创企业。
《规划纲要》一经公布,彼时正在香港高校任教的医学博士李林鲜立刻感到“创业最好的时机来了”。如今,他所创办的生物科技企业已从最初几个人,发展到160人,成功融资上亿元,他的创业成为“机遇”湾区的生动故事。
根据统计显示,目前,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691家;放眼整个前海片区,注册港企9055家,注册资本9469.47亿元人民币;在前海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超过1万人。
她现在珠海横琴岛工作,以前最让她头疼的是放假回香港。她坐车横琴出发,至少要五个小时才能回家,坐船价格贵,也不方便,每到节假日还总是买不到船票,而港珠澳大桥改变了这一切。在她眼里,这是一座让她觉得“不可思议”的跨海大桥,她经常坐在往返香港的直通巴士,望着烟波浩渺的海面不仅惊叹中国的基建能力。
买球哪个6月11日,为调研和报道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成就,主题为“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的采访活动正式启幕,来自北京的中央媒体记者,跟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媒体记者齐聚广州,进行为期8天的采访,深度感受大湾区的建设成果。
这也让大湾区成为中国最具创业吸引力的平台,以横琴、前海、南沙以及河套四大平台作为样本,目前,深圳前海已成为港人、港企内地发展“第一站”,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累计孵化了600家港创团队;南沙创新创业吸引力也不示弱,目前吸引高层次和骨干人才超2万余人,实现3年翻两番,累计270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也是如此,其中深圳园区已聚集了160余个科创项目推进和落地,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企业选址落户,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鲲云科技等科研院所入驻,加深了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的深度结合。
“河套离我们的科学园总部很近,还有物流配套和先进的实验室,很方便。”程俊豪在接受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记者(GDToday)采访时称,他的研发中心落地河套后,公司业务发展和科研变得更加顺利。
深圳作为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从曾经的小渔村蜕进阶为现代化科技之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广州也奋起直追,近年新增数十家上市公司里,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坐拥多所知名高校,具备良好的科研基础;香港也不可忽视,香港政府全资拥有的数码港,汇聚超过两千多家企业,并成功孕育多家“独角兽”;东莞正全面提升自身科创竞争力,坐拥高新企业数量超过7200家的科创之城,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跻身全国科创20抢,位列地级市第三名;澳门则以横琴作为科创产业新高地,据去年8月26日统计数据显示,在横琴注册澳资科技型企业近800家,它们也将成澳门科创产业的基底……
最令人惊叹的是港珠澳大桥,它在夕阳映照下格外宏伟壮观,犹如一条金色巨龙蜿蜒在海面之上,散发着磅礴力量与庄严,也为大湾区注入了无尽力量和勇气。
行走在大湾区林立城市和楼群之间,犹如触摸东方的科技引擎,给人“未来已来”的即时感,大科学装置、无人驾驶、智能工厂、商业航天科技、低空经济、机器人、量子信息……
这条横跨伶仃洋的大桥一举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之间的时空距离,它有效弥补了此前陆运交通可达性短板,伴随“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的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随之奔涌而来。
香港青年王聪在深圳前海创办了一家专注于高度拟人化AI虚拟人的研发与应用的企业,该企业核心成员由来自深港两地的青年,目前产品已在内地多座城市落地,并与知名头部公司深度合作。
今年,香港、澳门居民“北上”旅游观光和休闲消费成为潮流。今年以来,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澳旅客达602.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3%,占客流总量60.4%;港澳单牌车数量超过109.5万辆次,月均增长超过10%。
无论是跨海大桥,抑或是高铁,改变的不仅是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还有城市居民的社交和生活方式,生活场景随之而变,“双城生活”模式和“港珠澳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让深港两地实现了“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目标。
经过多年努力,大湾区内的轨道交通逐渐形成“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三级网络,运营和在建的轨道交通里程超5400公里。
这是一次具有战略高度和理想主义相结合的成功实验。5年时间,它已成长为全球最具有前景的增长极,并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迈出坚实步伐,共同绘就欣欣向荣的区域发展图景,人流、资金流、物流相互交织,创业、科创和消费“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