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纯净下载
纯净官方版东方赢家电脑版官方下载安装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暑期意外致死事故的“头号杀手”。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约5.7万人,其中少年儿童溺亡占56%。每年中高考结束后的暑期,学生已经放假,家长还在上班,在城郊或乡村的河流、水库、鱼塘等地,青少年溺亡事故屡屡发生。 2021年4月28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首个全球预防溺水决议,并将每年7月25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在第四个世界预防溺水日来临之际,新京报记者对话中国救生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水上救生集训队教练申勇,解答青少年防溺水的有关知识,厘清误区。在“游泳安全进校园”课堂上,申勇与小学生互动。受访者供图 暑假是溺水高发期 新京报:青少年溺水高发期集中在几月? 申勇:我国的青少年溺水高发期集中在暑假期间,尤其是中高考之后。这期间学生放假了,家长还在上班,出现了监护空白,学生们三五成群就容易去野外玩水。 新京报:青少年溺水集中发生在哪些水域,通常有什么特点? 申勇:事故高发地通常是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野浴场地,位于农村和城郊,当地人认为适合野浴的地方——看上去水面平静、环境优美、水质好。而水流湍急、水质浑浊的水域比较容易发生失足落水等意外情况,事故量不大。 新京报:据媒体报道,7月16日,广东梅州两名留守少年在水库游泳溺亡。从公开报道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似乎更容易溺水,原因是什么? 申勇:相比城市,乡村缺少安全的游泳场地,更别提配备救生员、救生衣、救生器材等保障设施;农村家庭购买能力比较低,往往不会花钱送孩子学习游泳技能;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是高龄的祖辈,监管能力相对有限;师资力量匮乏,很少有学校能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更别提开设游泳课。 “防溺水先学会游泳”与“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不矛盾 新京报: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吗? 申勇: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完全同意。很多人所谓的“会水”达不到我们认为的会游泳的标准。所谓的“会游泳”很多时候指的是,在相对静止的水域里能游个几十米,在水里能漂起来,但其实并没有完全掌握动作和呼吸。而在有一定流速的野浴场地,水下情况复杂,如果以为自己“会游泳”就盲目下水,遇到突发情况就会很惊慌,容易发生危险。 我主张,青少年预防溺水首先要学会游泳。这里说的会游泳有三条标准:第一,要具有持续游泳200米以上的能力,达到这条标准需要一定的体能锻炼和训练;第二,要具备判定游泳场地是否安全、是否适合游泳,以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在此地游泳的判断能力;第三,要具备突发意外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在我的标准里,具备这三种能力才算会游泳。如果达到了上述标准,溺水概率就很小了。 新京报:有哪些原因导致青少年溺水现象高发? 申勇:根本原因是缺乏安全意识。一方面,青少年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对水的敬畏和了解,对游泳场地危险性和自身能力的了解也不够;另一方面,监护人也缺乏安全意识。这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青少年防溺水工作,不断提醒、不断教育,但家长的重视还是不够。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安全的、普惠性的游泳场地供不应求。游泳场所的安全保障设施及人员配备是有国家标准的:水面面积在250平方米及以下的游泳池,应至少配备游泳救生员3人;水面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上的游泳池,应按面积每增加250平方米及以内增加1人的比例,配备游泳救生员。北上广这样一线城市的经营性游泳场馆也许有一部分能达标,但是很多四五线城市、县城、乡镇、农村,甚至一所达标的场馆都没有。游泳场所达到了上述标准,运营成本就会比较高,价格也会攀升,有多少家庭具有这样的支付能力?但爱玩水是孩子的天性,这时候很多孩子就瞄准了一些危险的野浴场所。2022年5月,申勇录制广东省防溺水宣讲课程。受访者供图 未成年人不要下水救人 新京报:目前国内在防范青少年溺水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些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申勇:国家层面和整个教育系统非常重视青少年防溺水问题。几乎每年,从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到各级教育系统,都会发布防范学生溺水的相关文件通知,要求学校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 目前国内的青少年防溺水工作还是以开展游泳安全教育为主。有关部门联合各地的救生协会组织了“游泳安全进校园”一类的活动,以讲座的形式面向师生强化游泳安全意识,普及针对不同水域的游泳和救生安全知识。 大家反响比较好的就是对“会游泳”这个概念的纠偏。我听到最多的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是,之前报了游泳班,跟着教练上几节课,游了25米,孩子以为自己会游了,家长也认为孩子会游了,再去景区、海滩这些地方,安全意识就放松了。其实这是不对的。 新京报:如果遇到青少年溺水,施救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申勇:在学校讲课时,经常有学生问我:“我的伙伴溺水了怎么办?”实践中,我们也总看到新闻,一个孩子溺水,其他孩子来救,一下子搭进去几个孩子的性命。正因如此,讲课的时候我会告诉学生:“不要下水,不要下水,不要下水!”未成年人不要下水救人。 成年人也应首先确保自身安全,再进行安全救援。施救的原则总结起来是:岸上优于水下,器械优于徒手,团队优于个人。遇到别人溺水了,可以站在岸上大声呼救,拨打110、120,在岸边把救生器材和漂浮物扔给水里的人,跑去叫家长、救生员,这些都是施救方法。 新京报:当前青少年防溺水工作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申勇:理想状态下,游泳安全教育应该是理论课和实操课的结合,既在课堂里讲怎么注意安全,又在泳池里教游泳技能,在实地演练中讲解如何使用救生器材。但是目前的条件很难达到,要想把游泳安全教育推广到更多学校,往往只能采用录播课的形式。 另外,我发现国内预防青少年溺水的基本原则不统一,流派比较多,内容良莠不齐。比如我曾经看到过一家地方救生协会在给孩子上游泳安全课时,教孩子给同伴做心肺复苏,这个教学我不认同,因为小孩根本没有医疗急救能力。 中国救生协会目前正在编写一份预防溺水的安全讲义,也在全国开设预防溺水的培训课程,就是为了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防溺水标准和指南。 新京报记者 刘思维编辑 彭冲 校对 贾宁
东方赢家电脑版官方下载安装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和刺激的游戏体验,最新的体育资讯信息,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