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无数次,我们吟诵着宋朝人李之仪的诗词,并被诗中的这份深情打动。
这里有无数这样的细流,他们如同毛细血管,温柔地汇聚成长江水,弯弯绕绕,浩浩汤汤,流向大半个中国,哺育一代又一代在长江边生长的文化与生命。
朴素的字句却有顶天立地的力量。这片四五千米高原上的人们,就是用这样“顶天的担当”,守护着他们的“母亲”——长江的源头。
他的花白长须在风里飘扬,像是从雪山神话里走出来的人物,这是他的标志之一。见到他,是在“万里长江第一湾”,360度的转弯,波澜壮阔。
2016年4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治多县处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和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三重叠加”的特殊地理区块,是全国生态位置最为重要的县城之一。
开元ky39999棋牌长江文化考察队第一路来到青海玉树治多县索加乡,探寻长江文化的源泉。此时,25岁的藏族小伙多杰扎西刚刚完成了一场不是旅行的旅行。
多杰扎西的一家,就是世代放牧为生。在他家的新房子里,他和家人们热情招待了我们,他还告诉我们,国庆节去看了长江的源头。
文扎是索加人,还做过索加乡的党委书记,历经过一次次长江源头的寻访,这些年,他痴迷于长江文化的研究。他称之为“探源”。
一个叫白马措毛的五年级学生向我们熟练地介绍这位英雄的事迹,她的嗓音稚嫩而清脆,那些故事,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骨子里,影响他们的言行。另一名学生则告诉我们,他去放牧的时候,如果看到有垃圾,就会捡起来。从小,就是这样教育的。
“长江的源文化,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源,也是文化之源。”众多的民歌、民间故事一代一代讲述了水的神圣,水的珍贵,水的品格。
“虽然从小就住在长江源头边,但因为交通不方便,村里人几乎都没去过长江源头,也不知道源头长啥样。”多杰扎西说,后来村里去乡里和去长江源头的路都陆续修好了,自己每年都会约着朋友去几次长江源头。
30年过去了,索南达杰的精神依然在这片壮阔的高原上,时时传颂,从未被遗忘。比如在治多县索加乡寄宿小学里就有他的纪念室,学校的广场上还立着他的塑像。
那时,文扎开始进行源文化的调查。他邀请四五个省的文化人士,一起考察整个三江源,以寻根问祖的方式,把源头上最深层的最民间的最古老的沉淀,从冰川上唤醒,融化成文字,最后记录成了《源文化》丛书。
人在这里显得格外渺小。一路左拐右折,漫长的车程中,与我们相伴的有高原反应,也有窗外的无穷无尽的美丽风景。阳光明澈,天空澄蓝,绵延的山川仿佛永无终点,大团的云在山坡上投下柔和的阴影。时不时遇到成群的牦牛,旁若无人地吃草、蹚水。
“我们在源头看到的,不仅是江河的摇篮,其实在那里能够寻找到人类的情感之源,哲学的思想雏形、神话的原始风貌等等。”他这样激动地说。
长江两岸,诞生了一个个富裕的城市,流淌着无数浪漫的传说,也有一些人,不问富贵地默默探求长江文明,探求着长江的精神源泉。
他的父亲,夏西朋措则是这片草原上的生态管理员,虽然识字不多,但他每天都会认真记录下生态观察日记,例如记下观测到了哪些动物,救治了哪些动物。
他喜欢在源头坐上好几个小时,听听湍湍流动的水声,看看不时从边上奔跑而过的藏野驴、野狼、各种珍禽,家乡的美好在这一刻变得更具象。
我们一直聊到黄昏。日暮时分,群山寂静。在4300多米的“长江第一湾”,文扎向我们背诵起关于长江的诗词,讲述了关于长江起源的民间故事,他的藏语歌声响荡山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索南达杰是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他先后12次深入可可西里,开展野外生态调查及以保护藏羚为主的环境生态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