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开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演化历史研究,评估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的矿产资源现状与远景。科考恢复了青藏高原6000多万年以来不同地体地表差异隆升过程,提出青藏高原由造山带到统一高原隆升的新模式。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生物效应,发现青藏高原是古生代以来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枢纽。综合评估喜马拉雅琼嘉岗超大型锂矿区和错那洞铍资源矿区提出,喜马拉雅地区是我国重要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潜力基地。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标志性科学工程。自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实施以来,全体科考队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次青藏科考贺信及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瞄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前沿,充分发挥科考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组织科考分队2600队次,科考人员28000人次深入高原腹地开展了覆盖青藏高原全域的科考,推动世界级原创成果产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成果发布会上,第二次青藏科考还通过图文、实物和数字化等手段系统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对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指示、青藏科考的辉煌历程、第二次青藏科考顶层设计、标志性科考成果体系、标志性科考活动、标志性科考工程和青藏科考精神等。
2024年8月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发布会在拉萨隆重召开。会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代表科考队发布了科考以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对策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标志性进展。
六是揭示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时空规律和成灾机制,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和运维安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是全球著名的构造活动与剧烈地壳形变带、地形急变带与超常的气候变化带,是自然灾害的天然博物馆,灾害风险突出。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次建立了青藏高原多灾种数据库,揭示了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编制了《青藏高原及毗邻山区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面向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需求,绘制了川藏交通廊道断裂分布图,确定了具备7级以上强震发生条件的活动断裂,查清了川藏交通廊道和中尼交通廊道山地灾害本底,构建了“区域-廊道-灾点”多尺度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体系,完成了多尺度灾害风险评估,科学支撑铁路、公路规划建设,建立了川藏交通廊道气象灾害监测体系,为暴雨、暴雪、雷电等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十是创造巅峰使命极高海拔科考多项世界纪录,树立世界级原创性科考活动标杆。成功组织实施“巅峰使命”系列的珠峰科考8848.86米、卓奥友峰8201米和希夏邦马峰7000米极高海拔综合,实现了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战略转变,实现了新技术和新手段应用的重大突破,取得了重要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入选了两院院士评选的202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进入了央视《开学第一课》课堂,产生了广泛和重大社会影响。
乐体营地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开展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是解析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科考揭示了过去15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和整体趋好的态势,发现新物种超过3000个。科考评估了高原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的时空格局,发现由于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退化态势得到了遏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呈现总体稳定向好态势。科考还提出了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总体布局科学方案,并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发展规划,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优化提供了科学方案。
随后,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十大任务负责人分别发布了各个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共计30项重大成果。这些成果共同支撑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标志性科学工程的构建。
九是构建地球系统多圈层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选取拉萨河流域,建设“用得上、留得下、有影响”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科考平台,开展地球系统变化的多圈层综合观测、预警与管理。建立雅江色东普冰崩堵江灾害和中尼边境次仁玛错冰湖溃决灾害等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多部门开展米堆冰川-光谢错联合科学考察研究,相关监测预警工作纳入国家应急管理成功示范案例。
三是厘清气候变化影响下青藏高原碳汇功能和变化特征,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并服务双碳目标。科考发现,青藏高原作为碳库,其生态系统碳汇约为1.2-1.4亿吨CO2/年,占全国每年生态系统碳汇的10%-16%。按照当前每年二氧化碳排放5500万吨计算,青藏高原的碳盈余超过6500万吨/年。科考队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大气碳反演系统“贡嘎模型”获“全球碳计划”认证,为评估青藏高原碳收支提供了科学保障,为国际碳收支评估作出了中国贡献。
发布会后,与会领导、专家围绕贯彻落实《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和长效服务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深入实施,对下一步科考的重点领域方向和专题任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七是揭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过程,提出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科考提出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可能出现在16万年以前,早期现代人群可能在距今4万年前深入到青藏高原腹地。科考还提出了“三圈四带多节点”城镇体系发展格局;构建以跨境要塞-边贸节点-边境县城为基础的“梳齿纵轴、梳柄横轴”梳状空间格局发展蓝图;提出农牧区优势资源叠加互补的多赢农牧区域耦合联动绿色发展工程建议。
一是阐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和特殊性,全过程科学支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第二次青藏科考全过程科学支撑了全国人大组织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启动、立法起草、立法调研、立法论证、立法定稿、立法施行等工作。科考队提出的一系列核心立法意见,如加强冰川变化监测、加强冰川灾害监测预警、加强生态屏障和亚洲水塔保护、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等建议,得到全国人大的高度肯定,并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中采纳。
八是融合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中国方案和智慧。科考队长姚檀栋院士作为国际地理学最高奖“维加奖”亚洲首位获得者和国际冰川学最高奖“塞利格曼奖”中国唯一获得者,联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Lonnie Thompson和德国科学院院士Volker Mosbrugger于2009年共同发起TPE国际计划,加强与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的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推动我国青藏高原研究进入国际第一方阵,实现了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引领、话语引领和队伍引领,为构建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述科考十大进展是在全面综合集成科考队系列成果基础上凝练形成的,是第二次青藏科考7年工作成效的系统性呈现,将对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科学支撑作用,为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
二是阐明气候变化影响下亚洲水塔失衡特征和影响,科技支撑水资源与水安全战略。科考发现,亚洲水塔区在变暖、变湿、变绿的同时,也在变暗。变暗的主要特征是冰川、积雪面积减小和植被变绿共同导致的地表反照率减小。变暗将引起地球系统过程重大变化,引发亚洲季风环流调整,增加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目前亚洲水塔地表总储水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约是黄河200年的径流总量。气候暖湿化导致亚洲水塔失衡,既表现为固液相态失衡,也表现为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需要进行区域性分策应对和国际性综合协调。
网友评论更多
77昭通o
深化媒体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
2024-12-10 07:22:08 推荐
187****8506 回复 184****7204: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来自普洱
187****5549 回复 184****6907: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发布成都倡议👳来自临沧
157****5310: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来自保山
67安宁445
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数字公益慈善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
2024-12-11 03:18:22 推荐
永久VIP: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即将举办 精彩亮点抢先看👸来自宣威
158****6330:青年骨干记者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班在延安开班👼来自芒
158****4003 回复 666💁:中国记协“记者之家”大学堂延安教育实践项目启动💂来自瑞丽
21大理qj
中国记协举办新闻茶座💃💅
2024-12-09 21:17:12 不推荐
楚雄fi:一图读懂2023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新亮点💆
186****9119 回复 159****9579:二〇二三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