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槲包,撒红糖。雄黄酒,驱蚊螂。”这首流传于伏牛山区河南卢氏县的民谣,是当地端午食槲包习俗的生动写照,在当地,槲包亦称槲叶粽。
“得益于较高的地下水位所形成的特殊埋藏环境,城阳城址八号墓随葬的丰富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下来。”蓝万里表示,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推测为粽子或是粽子的雏形,“这也揭示了墓主的饮食习惯——以水稻为主食,亦食用少量黍”。
据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队执行领队武志江介绍,该墓葬是一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墓葬随葬品丰富,有仿铜陶礼器、车马器、兵器、起居器及饮食器等,还发现了槲叶、水稻、黍、花椒、白芷、辛夷、梅、栗子等多种植物遗存,其中以槲叶包裹最为特殊。
bibo过滤装置“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用诗歌描绘了粽子的模样,这与当下中国大江南北民众食用的粽子相差无几。
如在河南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食用槲叶粽的传统。端午节前,山民采摘槲叶,去除叶背绒毛,裹上谷米、黍米、高粱或糯米,辅以红豆、红枣、花生、板栗仁、核桃仁等,用秸秆或草茎捆扎成扁圆柱形,煮熟后槲叶独特的清香与馅料融为一体,食用方式与粽子相同,这种食物在河南鲁山县称槲坠,在卢氏县名为槲包。(完)
“墓葬随葬大量植物叶片包裹,由宽大的植物叶片层层包裹谷物种子后捆扎制成,呈厚圆饼状,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厚3厘米至5厘米。40个较完整的槲叶包裹中,只有1包是带壳黍,其余为带壳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副主任蓝万里介绍,经鉴定,这些包裹的叶片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叶背面未观察到绒毛,可能经过了处理。
品尝卢氏槲叶粽,或许还能邂逅2000多年前的楚国余味。201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发现了40个槲叶包裹,包裹内有水稻、粟等种子。考古人员认为,这些2000多年前的楚国槲叶包,有可能是粽子的早期形式。
网友评论更多
75赤峰r
黄继光致信母亲不立功不下战场🍁🍂
2024-11-24 03:07:02 推荐
187****4466 回复 184****1681:黄继光留下的手帕上绣着可爱祖国🍃来自通辽
187****2725 回复 184****2689:叙利亚首都凌晨传出爆炸声🍄来自鄂尔多斯
157****3663: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来自呼伦贝尔
26巴彦淖尔924
想到余华英丈夫给孙子糖就害怕🍇🍈
2024-11-24 20:21:33 推荐
永久VIP:这个方法看着离谱,但是真能赶走焦虑🍉来自乌兰察布
158****8178:正面管教|“赢了”孩子=“赢得”孩子?🍊来自霍林郭勒
158****6092 回复 666🍋:迈向专业,新手咨询师如何从0开始建立职业基础🍌来自满洲里
41牙克石cn
竹马不敌天降,到底输在哪儿?🍍🍎
2024-11-24 07:24:57 不推荐
扎兰屯lk:孩子之间的斗争,父母、老师可以做什么?|正面管教🍏
186****1621 回复 159****9453:逆商测试(职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