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淹长期从事暴雨理论与应用开发的教学与科研,主要致力于数量化、精细化降水机理和预报的研究与实践,是新中国水文气象交叉学科的创建与开拓者之一。对暴雨、中国梅雨及其与我国洪旱灾害和南水北调等的关系进行了系列研究,在世界性难题暴雨预报领域,水文气象学和减灾方面都做出突出贡献。
章淹后来出色完成了近十次国庆阅兵的气象保障服务,更是在随后几十年中,见证与参加了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崛起。她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投入到暴雨、水文的研究中,她的一生获奖无数,研究成果丰富。
昆明自1939年起便开始遭到日机轰炸,跑警报成为了人们的“家常便饭”,一跑警报就没法上课,师生们不堪其扰。雾天与雨天成为了学习的最佳保护伞,飞机难以测定目标,轰炸会暂时停止,章淹因此对天气预报产生了兴趣。恰逢当时学校决定选出几名学生专门学习气象专业,章淹主动报名转入了气象系学习,成为了联大气象系的第一位女生。从此,她与她一生热爱与追求的气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也结束其办学使命,组成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决定北返复校。1946年5月4日,学校宣布胜利结束办学,三校师生复员北返,学生根据各自专业转入各校。章淹随校回到清华,于1947年从气象系毕业。正当她计划留校任教时,突然接到分配通知,要求她尽快到华北气象局就职。1949年北平解放,华北观象台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航空处通信科接收。章淹成为了一名新中国气象预报员。
章淹在昆明南菁中学读完了初三和高中,本想在大学报考时选择文学专业,而一本《居里夫人传》改变了父母和她的想法。于是,抱着科学救国的决心,章淹于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而当年考入联大物理系的女生仅有两人,章淹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年,她才17岁。
章淹的先生朱上庆也是西南联大地质系的毕业生,夫妻二人一位研究气象,一位研究地质。这样的工作让他们与家人聚少离多。在暴雨研究的十几年时间里,因为经常要深入一线研究暴雨和洪水,章淹总是哪里有暴雨就驻扎在哪里,一刻不停地追随暴雨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走进一个又一个灾区一线。
1925年1月26日,章家小囡呱呱坠地,父亲章廷谦欣喜地写下《一个小动物的出生》:“枝头开着黄花,说这名儿叫迎春,人们放鞭炮,说他们是在迎神,东方露着白光说,据说这是日出,就在这个时节,这个小动物诞生了。”这篇刊登在《语丝》上的文章,一直被章淹爱惜地收藏着。
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24岁的章淹接到开国大典天气预报的任务。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容不得半点差池。气象预报需要准确的云与雾预测,以保证阅兵当天飞机可以顺利飞行。章淹回忆,她与同事们各处翻找,想要找到北京周边范围的预测资料,可“好多有用的资料在日本人走的时候全都烧毁了,只剩一个破大木箱子里头有一些破碎的图”。最后,他们靠着加强与空军气象台方面联络,更新气象信息,同时在清华气象系搜集资料,科学分析数据,计算降雨概率,加班加点深夜工作成了家常便饭。
公开资料显示,章淹,女,1925年生,浙江上虞(原绍兴县)人,著名气象学家。1942年进入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就读气象学专业,1947年从清华大学气象系毕业。
章廷谦曾任北大校长办公室秘书,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奉教育部命南迁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章廷谦随校南下,妻子和孩子暂时留在北平,待安顿下来之后再举家南下团聚。长沙临大开学不久,南京沦陷,武汉震动,战火即将蔓延至长沙,学校已不能维持正常办学,只能再度迁移。长沙临大迁往云南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章淹的母亲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辗转从天津、香港多地后,到达越南海防,与章廷谦汇合,再经河内转滇越铁路到昆明。
12bet手机登录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气象局相关部门获悉,著名气象学家、新中国的第一代天气预报员章淹教授,已于2024年3月4日逝世,享年100岁。
她曾任北京气象学院研究生部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委、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兼天气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兼水文气象学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北京气象学会十三至十五届理事长、北京减灾协会第一届副会长、长江三峡防洪专家、国际动力气象学会中尺度(精细)气象学委员、世界银行援建水库安全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等;为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天气预报员。
章淹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私塾教师。父母是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分子,父亲章廷谦是鲁迅好友,1924年曾同鲁迅等创办《语丝》周刊,并以“川岛”为笔名,成为《语丝》的主要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