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概念,更不是口号,必须具象地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治理的方方面面,具体地回应那些真实的急难愁盼、渴望诉求,观照到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喜怒哀乐。在短期、局部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全局的民生福祉之间,如何做一道正确的选择题?在面对异常急迫的群众诉求和相对有限的财力人力时,敢不敢下定决心碰硬攻坚?五年间,上海有许多创举,也经历过许多考验,从“一江一河”到“一老一小”,从成片旧里到公共空间,种种实践,都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
如此种种,都意味着,这不是一座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复制既有道路的城市。特殊的战略地位和性质决定着,上海必须为中国城市创造样板,一切实践都是要代表中国城市来诠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伟力。在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上海更要用自己的行动,来为这样一场前无古人的现代化征程作出生动注解。
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意味着现代而科学的理念方法,并率先触碰前沿问题、解决前沿问题,乃至创造治理样板。超大城市有其独有难题,高密度、高流量、系统复杂、需求多元,种种特性都会带来艰巨挑战。这些问题,必须以现代的治理观念、治理方式予以回应,特别是把握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经济社会底层变革趋势,探索更为智慧、更为精准的高效能治理,以此保障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首先是一种坚定的价值追求,并体现为政绩观、价值观。人民城市,一切属于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相应地,应当“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一如总书记所说,“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出人民城市理念的同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去年在上海考察时,总书记要求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这才是一座真正富有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也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现代化样板。
与此同时,人民城市并不是福利主义城市,更不是依靠粗放投入、堆砌资源发展的城市。真正顺应民心、增进公共利益的投入,都需要精准选取路径、科学评估绩效、力求长期福祉。上海有许多“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实践,也有不少小成本撬动大收益的案例,特别是在种种约束条件下努力开展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积极撬动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实现政府、市场、社会、民众多元共治。这些都是今天针对“现代化”命题的开拓探索,某种程度上,也将为未来的理想城市打下基础、提供方案。
新版e江南网页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五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在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理念,道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
而中国式的现代化,不只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由人民的力量推动的现代化。人民是城市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应当将人民视作最可依靠、最应凝聚的力量所在,也应当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中,切实尊重人民首创、保障人民参与、体现人民价值,最终成为人民实现梦想的热土。
作为首提之地,上海既有荣光,更有使命。这座城市有许多特性: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是拥有2500万人口和复杂巨系统的超大城市,当然,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座有着红色血脉的光荣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