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在美国和欧洲,约有10%-15%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伴有EGFR突变,在亚洲则有30%-40%。“同步放化疗+免疫巩固治疗”方案用在有驱动基因EGFR突变的患者中,疗效更不佳,且这类患者较多发生脑转移,一旦遇到脑转移,治疗难度就很大,现有治疗手段对控制脑转移效果也不理想。总体来说,此类患者存在巨大治疗需求。
陆舜:肺癌通常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有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约三分之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达到Ⅲ期,人群数量庞大。
陆舜:这项研究我们称之为LAURA研究,2019年,这项针对EGFR敏感突变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根治性放疗后靶向治疗”的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国际研究正式启动。
陆舜: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这项研究成果在此次大会上公布后,获得全球肿瘤学领域专家的热议和好评,也有望在今后被纳入到国际肺癌治疗指南中去。
这项研究也是全球首个此类研究,联合美国、西班牙、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土耳其等多国相关医疗机构共同开展,在全球范围共纳入216例患者。这一研究以2:1比例随机分配至靶向药“奥希替尼”组或者安慰剂组,以无进展生存期(PFS)为主要研究终点,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中枢神经系统无进展生存期、安全性等等。
此次发布的是这项研究的首次分析成果。研究表明,在奥希替尼组对比安慰剂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是39.1个月和5.6个月,提示在根治性放化疗后,奥希替尼能够显著改善EGFR突变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疾病进展或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了84%。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哪里?基于什么样的治疗背景开展此项研究?可以为哪些肺癌患者带来获益?为何能引领全球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新热潮?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就该研究相关问题对话陆舜教授。
同时,相较于安慰剂组,奥希替尼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中位缓解率(DoR)也获得明显改善,且明显减少新发转移情况。
fm网页版登录入口6月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报道《非小细胞肺癌或将改写治疗模式,上海专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一文,其中指出,6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陆舜教授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影响因子:158.5)发表,引领全球Ⅲ期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新热潮。陆舜是该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陆舜:此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是LAURA研究的首次分析结构,已经达到了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终点。靶向药组(奥希替尼)和安慰剂组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表现上差异巨大,分别是39.1个月和5.6个月,相差6倍。
临床上,根据是否能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标准,将Ⅲ期患者又分为可切除、潜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三类,治疗方式复杂多样。其中,不可切除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占大多数,病程进展最为严峻。
陆舜:这项研究还将会继续开展下去,后续我们将关注于这个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探索,比如是否可将靶向诱导治疗纳入方案,对总生存时长的影响,靶向药在这类治疗中的最佳时长,以及转移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情况探讨等等。
此外,此次研究发现,靶向药组(奥希替尼)相较于安慰剂组,对肿瘤的客观缓解率明显提升(57% vs 3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也获得大幅度改善(36.9个月 vs 6.5个月)。这些数据表明,在使用靶向药后,患者体内肿瘤缩小的程度以及维持的时间,都要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另一方面,在出现新发病灶的患者中,靶向药组(奥希替尼)相较于安慰剂组,新发病灶发生率明显降低(22% vs 68%),且靶向药组(奥希替尼)能明显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病灶的发生(8% vs 29%),提示靶向治疗或可有效预防新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简单来说,吃了奥希替尼靶向药可以减少发生脑转移的可能,改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这说明运用靶向治疗方案后,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成效。这对不可切除的有EGFR基因突变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是绝对的利好消息。此外,研究还显示出这些患者的疾病进展或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4%,在各个分类型组别分析中,靶向药组“奥希替尼”也显示出和总人群一致的获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