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旗舰中新社景德镇11月29日电 (记者 应妮)“和事经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麻林、慢八撒……凡三十余国”,《明史·郑和传》中记载的“麻林”和“慢八撒”,正是肯尼亚的马林迪和蒙巴萨地区。
作为古代中非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位于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是往来中西方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之一,在拉穆群岛海域以及相关陆地遗址,发现了大量与中国有关的文化遗物。
事实上,从2010年11月至2014年1月,中肯两国合作实施了肯尼亚拉穆群岛水下考古项目。他介绍,在此期间,中肯联合水下考古队考察了谢拉水下遗址和马林迪奥美尼角沉船遗址,前者发现了各类陶罐和中国瓷器,后者的船体结构特征与出水的绿釉陶器、铜锭、象牙等文物,都为海上贸易与交流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由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学术研讨会11月28日至29日在江西景德镇举行,来自世界各地26家博物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9位专家学者与会。这是故宫博物院“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城市考古研究及宣传计划——以肯尼亚斯瓦希里文化为中心”项目5年计划的一部分。
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邓启江指出,中肯往来已久,早在晚唐五代时期,中国瓷器已经销往该地区,宋元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明清时往来频繁,活跃于该地区的阿拉伯人、葡萄牙人再次带来东方的文化因素,“肯尼亚是探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洋贸易圈的一个重要地区”。
美国考古学者查普鲁卡·库辛巴指出,中国与非洲的关联非常深远,肯尼亚的曼达、姆特瓦帕和格迪三座斯瓦希里城邦的考古发掘显示,自汉朝起中非之间就已经开始远距离的交流,尽管中间有所间断,但是一直延续到现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指出,通过考察肯尼亚格迪古城出土的中国明代后期瓷器和肯尼亚蒙巴萨沉船出水的中国瓷器,可以看到在16世纪的百年当中,葡萄牙人在艰难开展与东方贸易的过程中,从前半叶以走私贸易和近途贸易为主,发展到后半叶逐渐控制了环印度洋贸易的主导权,开始进入大规模环球贸易的模式。